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按周礼,天子用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而季氏只能四佾,却用了八佾。春秋时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季氏财力雄厚B.卿大夫势力强大C.季氏越级夺权D.分封制趋于崩溃2.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表明了先秦时期A.周天子为天下共主B.政权借助族权C.皇权至高无上D.社会分工明确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周王——士——卿大夫——诸侯”的等级序列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完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5.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A.弘瞻对封建等级的漠视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7.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8.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如陕西曾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用泥制陶瓷的事实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9.《历代名臣奏议》认为元朝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央政府”,由此可知行省A.享有诸侯国的特权B.与中书省地位平等C.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D.长官不由中央任免10.秦朝中央政府中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太守1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1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突出个人功业B.承袭华夏传统C.宣扬托古改制D.标榜君权神授13.明太祖朱元璋为解决丞相专权而废除丞相制度,由一些低级别的翰林学士协助处理政务,给皇帝提供建议。明成祖以后,由于继任皇帝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内阁成员的权力开始扩大,有了票拟的权力,并开始出任一些高级官职,内阁成为明朝统治的核心机构。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A.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宰相B.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C.已经成为正式机构D.地位和权力有所上升1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废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①②15.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制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16.“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