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螳螂捕蝉》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凭借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曾经读过很多成语故事,你们记得哪些?这些成语故事有的源自古代的神话,有的源自含义深刻的寓言,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的典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螳螂捕蝉》。二、资料袋(时代背景):当时,周王室开始走向衰落,周天子已经是名存实亡。而周初所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各占一方,这是秦国、这是齐国……他们个个虎视眈眈、你争我夺,一心想吞并其他诸侯国,相互之间的战争自然是常年不断。诸侯争霸就成了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吴国在当时是个实力并不算很强大的国家。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地图上标示),但是他的这一决定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大臣们纷纷进谏,想劝阻吴王。可是,吴王却十分固执,他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三、初读课文:1、我会读。shèchǔlùjǐngfù舍人处死露水延颈曲附2、词语释义。伐:讨伐。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荆:楚国的别称。舍人:这里指国君左右亲近之官。少孺子:年轻人。欲:想。3、自由读第一段,同桌之间交流以下几个问题。(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3)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4)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4、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再读课文:1、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要“处死”来劝阻的人,可见吴王很主观、专横,真是令人生畏。这也为少年的出场做了铺垫。2、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走来走去”“一连三天早晨”“全不在意”突出表现了少年冒险劝阻吴王的决心和勇气,显示了少年强烈的爱国之情。3、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抓住蝉、螳螂各自的神态、动作,生动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也是“螳螂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