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简明通史(岳麓版)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政治: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2.经济:商周时代,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主要使用石制工具,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并不广泛使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的时期;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西周时丝织工艺已有很大的发展。3.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1.政治:出现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经济: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兴起,商业兴盛,但商鞅变法后开始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3.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上《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确立了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并威胁中央,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推行“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在中央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1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牛耕推广,兴修水利,青瓷技术进步,汉代的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也兴起繁盛的城镇,如敦煌、楼兰、龟兹等。3.文化:由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变为儒家,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各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的经济政治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由此得到很大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以及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第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