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执教:南通市观音山小学邱建锋年级:六年级一、教学设想:《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陈忠实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赞美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教者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感受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三、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顽强不屈。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不仅是写柳树更是在写人,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五、教学过程:(一)、回顾“环境”,导入新课。1、谈话: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苍凉2、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齐读。(二)、认识外形,初步感知。1、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2、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这株柳树的什么?(板书:外形)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株柳树的“神奇”?3、交流,指导朗读。(板书:撑立)齐读。4、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引读)(三)、感悟想象,体味“顽强”。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株柳树撑立的不容易呢?划出重点的语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2、交流:这两段描写的是柳树的什么?(板书:生长)A、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1)学生交流感受。指名读。(2)出示图片,补充: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有的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3)齐读这段话。B、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1)学生交流感受。(2)(播放声音)你们听——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