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画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对比。对比内容:(1)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2)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3)对我的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4)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