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案例信息】案例名称:《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课教师:王金丽(北京市永定路中学,教师)评析教师: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课伊始,我们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我们今天会来学习谁的作品:1.他精通医术,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2.他开凿运河,修建了中国最美丽的河堤;3.他也曾躬耕南亩,“自种黄桑三百尺”,“日炙风吹面如墨”,他的号就取自他耕种的田地;4.他发明了插秧的农具——浮马;5.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6.他会酿酒、制墨、做菜,知道今天,我们饭桌上有道菜是以他命名的。总结:他就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学生竞猜这位名人是谁。投影画像。设悬念,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提到苏轼,必须提到黄州惠州詹州,这三个都是他被流放的地方。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出色的才能和盛名,使他遭遇了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请学生看投影苏轼与黄州。余秋雨先生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把书翻到62页,结合注解,理解内容。(3分)提问:你觉得这首词适合适合男生读还是女生读?总结:苏轼也认为适合男生读,把书翻到第四题。宋词到苏轼这里有了新的拓展,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创造了风貌一新的词章,为宋词的长远发展开拓了道路。(板书课题、作者)适合男生读,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很有引出对豪放的了解。气势。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上片,苏轼在上片中描述了怎样的场景。这段文字字字珠玑,我们重点来看“乱石穿空…”这一句,请展开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心中的赤壁之景。写之前来看一下老师的范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壮阔的赤壁之景。学生交流。现在用最快的时间背上下片。学生背课文。提问:我们来看下片,作者眼中的英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提问: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自己赞颂的对象?提问:面对如画江山,少年得志、战功显赫的周瑜,想想早生华发、壮志未酬的自己,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请体会这时他的情怀。同学交流。现在带着感情朗读全文。现在请你快速背下全文。请同学当场背诵。【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绘壮景论英雄抒真情【课堂实录】【案例评析】首先应该明确并且值得肯定的是,王金丽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节常态课,推门课,没有一点花架子,没有“粉墨登场”的意味,没有丝毫“做课”“做秀”的成分。我们现在见到的许多课都是“精雕细刻”过的,不是原生态,因此留给我们教师琢磨反思的空间就很有限,也就失去了研究课的意义。其次,王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充分注重了学情,她所授课的这个班为一所普通学校的平行班的学生,语文素养较差,她尊重学生的起点,做到了“目中有人”,这“人”指的是学生。所以她并没有随意让学生拓展延伸,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指导学生能够读懂这首词。具体表现为运用“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背景、读文本”这五读法读懂这首词,做到“授之以渔”。再次,王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多向交流,如先是学生自己独立研读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接着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感悟和身边的其他学生交流所思所想,然后是学生在进一步有所得的情况下,与老师交流,其实这也是与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做到“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感悟的时间。新课改开始后,有很多老师追求课上的热热闹闹,尤其上公开课时,几乎就是“热烈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