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八下—《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属于国别体,出自《战国策》。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辱:辱没、辜负加惠:给予恩惠虽然:即使这样因:于是就使:派遣使:出使广:扩充逆:违背岂:难道怫然:盛怒的样子徒跣:光着脚抢: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与:连上、加上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徒:只是以:因为错:通“措”,放置仓:通“苍”,青灰色直:通“只”,只是【一词多义】也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判断语气。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技亦录怪矣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呀”【词类活用】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和武器。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古今异义】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交换易如反掌容易徒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名师出高徒徒弟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重点问题】①分别说说秦王和唐雎是怎样的一个人。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胆有识的谋臣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也有虚伪、色厉内荏的一面②你能说出“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隐含之意吗?答:①我要是发怒了,我就会发兵攻打安陵国②如果我发怒了,我会像前三个刺客一样,与你同归于尽③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多矣,你能讲讲它们的故事吗?人物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出使楚国的晏子。能简略概括其主要事迹便可四、阅读题典【题源】(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8-10题(8分)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注】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中,“秦王不悦”为“秦王不说”。(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加惠:②广:(2)(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2分)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答案】(1)(l)给予恩惠②扩充(2)①(2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②(2分)(我)把安陵君看作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2分)双方的实力强弱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结合注释翻译“受、守”“以、故、错意”等关键词。【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五、牛刀小试【题源】【2014中考甘肃白银卷】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18-22题。(17分)【甲】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