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本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中年级重点是进行“段”的教学,本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总分关系,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关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个过渡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2.学生情况分析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喜欢阅读,但草原离学生生活很远,所以要根据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并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方式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3.培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四、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1、课的导入时,让学生边听特色的草原乐曲,边观看一系列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同时思考这样的草原给你的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谈对草原的感受。此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可以概括出草原是一个美丽广阔的、也是欢腾的。此时已经将课文分为两部分,一、二自然段写草原的广阔、美丽,三、四自然段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前的欣赏图片,进而很快联想到文中描写草原的重点词:广阔美丽,欢腾。从而引出文章的两大部分。(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1、第二自然段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学生结合背景图片自由谈感受:(1)当说到“满”这个重点字时,描红这个字,同时通过朗读体会“满”的意思;(2)当说到动词“铺”时,可设问,换成“伸”好不好?学生可通过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草原那一望无际的绿色,以及它的广阔。B: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捉迷藏。找出相关野草的句子,自由谈体会:(1)体会“捉迷藏”的乐趣,从而体会到草得“深”;(2)从“十来岁的孩子”,帮学生树立概念,从而进一步体会草“深”;(3)通过出示草原上的野草,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朗读,体会野草的茂密。C: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上除了野草,还有湖水。(1)学生自由谈湖水给他留下的印象;(2)找出关键词“清亮”,此时可通过朗读,体会湖水的特点,什么叫“清亮”;(3)将湖水比作宝镜,如果去掉“神话故事”好不好?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