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考试卷九年级化学(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①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填写在试题卷上一律无效。②选用的相对原子质量在题卷卷首。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5.5Ca-40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A.制造青铜器皿B.用泥土筑墙C.磨制玉石饰品D.在甲骨上刻字2.下列发电方式中,利用化石能源的是A.风力发电B.水力发电C.火力发电D.太阳能发电3.下列物质中不会污染空气的是A.化工厂排出的废气B.森林火灾产生的浓烟C.汽车排放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4.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是A.试管B.烧杯C.燃烧匙D.蒸发皿5.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这说明A.分子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体积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6.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滴加液体C.给液体加热D.检查气密性7.空气中体积含量最多的物质的化学式为A.NB.H2OC.O2D.N28.下列物质中,可用来制作铅笔芯的是A.石墨B.铁C.金刚石D.石灰石9.有些人在登高山旅游中,出现了头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的高原反应,最适宜的应急措施是A.输盐水B.输氧气C.加强运动D.喝水10.以下是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D.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人类不必再为淡水缺乏而苦恼11.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A.蒸馏水与盐水(看颜色)B.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振荡)C.O2和CO2(澄清石灰水)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1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用食盐溶液可以将硬水软化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撤离可燃物C.工业废水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D.水是能溶解多种物质的常用溶剂13.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伏低身子逃出C.成站立姿势跑出D.淋湿衣服爬出14.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C.在任何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15.根据下面微粒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元素通常显+2价B.粒子②和③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C.粒子③是阴离子D.粒子②和④属于同种元素16.在反应:H2+Cl22HCl中,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的种类B.物质的种类C.原子的种类D.元素的化合价17.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B.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排气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D.电器起火时,先用水扑灭,后切断电源1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呈红热状态C.铜片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成红棕色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生成黑色固体1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A.Z一定是化合物,并且可能是氧化物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类型20.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2g二氧化碳和7.2g水,则柠檬醛中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C.含有的元素无法确定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二、填空与简答:(共30分)21.(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铝;②干冰;③3个钠离子;④四氧化三铁。(2)指出化学符号中“2”的含义:2H;H2。22.下列物质都可用于水质的净化或杀菌消毒。(1)明矾和活性碳:向水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