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C项,通过第三段“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的这句话,可以发现并不容易。2.【答案】B【解析】B项,不是“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而“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后面的表述因此全不正确。3.【答案】C【解析】C项,《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是在“制图六体”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不是因《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才有了“制图六体”理论的产生。4.【答案】B【解析】A项“严歌苓十分敏感”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C项强加因果,“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的表述因果关系不当,“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5.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2分)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对题干所提供的“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这句话也即文章的标题分解为两个层面作出分析。严歌苓说“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表现了“在历史中追问”,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严歌苓说“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表现了“在创作中燃烧”,严歌苓是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6.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的观点出自最后一段,可在该段提炼既然“不能高高在上”,就要贴近大众,吸引读者,扎根生活。围绕这几个要点在最后一段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7、【答案】AD【解析】B第二句话表现对母亲的怀念之情。C“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不对,为了记住母亲的关爱,激励自己奋斗。E.母亲说这话是因为爱儿子,不一定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8、【答案】①贯串全文,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②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形象。(2)它推动了情节发展,刘二不断领悟其内涵,不断成长。(每点1分)9、【答案】细节描写。(2分)如①“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良苦用心。②“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这个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刘二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举例、分析各1分。)10.【答案】D【解析】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11.【答案】A【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12.【答案】A【解析】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13.【答案】⑴(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⑵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解析】⑴“被动句”“乞”“提问”各1分,句意2分,共5分。⑵“礼”“贪生”“安”各1分,句意2分,共5分。【参考译文】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