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济南的冬天1.了解作者及生平相关作品,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分析本文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本文情景交融、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渲染的那般诗情画意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济南(jǐ)镶(xiānɡ)澄清(chénɡ)贮蓄(zhù)发髻(jì)水藻(zǎo)着落(zhuó)看护(kān)2生词注解响晴:晴朗无云。响亮: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澄清:清澈明亮。空灵:清净。文中指蓝水晶中的景象像一幅绘画,给人一种澄澈高妙的感觉。3作者名片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及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茶馆》等。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2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年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时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外,济南还有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3听朗读录音,体味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组织小组讨论:(1)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点拨】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又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点拨】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对比评判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指天气晴朗、燥热)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做铺垫。(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点拨】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第2~4自然段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出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出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