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关于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问题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调查与分析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有其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对2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一>家庭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1、家庭情况调查(1)父母文化程度:A、大专4人占2%B、高中31人占14%C、初中140人占58%D、小学66人占31%(2)父母教育孩子方式:A、打骂149人占62%B、谈心沟通93人占38%(3)重视孩子的学习程度:A、非常关心149人占62%B、不够重视62人占26%C、不闻不问31人占12%(4)每天有多少时间来关心及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A、下班后放弃所有的娱乐时间92人占38%B、忙于生计抽不出时间132人占55%C、只顾自己玩,没有时间18人占7%2、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学专家指出:“学生的问题大多是来源于家庭。”从调查问卷来看,影响孩子的因素具体表现在:(1)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从本次调查来看,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专4人、高中31人、初中140人、小学60人,从这个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再加上这些家长95%1生长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又在偏僻的农村,所受的教育极其有限,这说明了他们文化水平实际低于其现有的文化程度。当他们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很多家长都是在盲目的状态下开始了对子女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曾经的经历和所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可想而知,用这样陈旧传统的方式和现有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孩子,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而孩子的智力正处于了发展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的脑子里会冒出许许多多新奇想法,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在这些新奇的想法和为什么中包含了孩子的求知欲。孩子提问后能否给予正确回答,能因势利导,给孩子以启发,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这不仅回答了孩子“为什么”和新奇的想法,也是以自己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学习热情,为孩子成长发展打了牢固基础。恰恰这些是农民工子女家长难于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文化素质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2)父母的文化素质不高,决定道德素养也不高,就很难使孩子获健康的道德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不知道家庭教育具有隐蔽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行为鲁莽、语言粗俗。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夫妻在孩子的面前大打出手、口出流言,甚至有的夫妇还在孩子面前公然赌博,以及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破坏公物,这些做法在孩子的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没有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由于家长们的影响,孩子也慢慢滋生不良想法,并体现在行为举止上。(3)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受多传统文化的影响,习惯于家长制作风,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家教基本上走极端,采取强压式的方法,完全服从家长的意志。稍有偏差就打骂相加,“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好人”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或犯错误时,多数家长不问其原因,就一顿打骂,这种教育方式下,使孩子变得叛2逆或是怕挨打滋生了撒谎思想。(4)有的农民工家长,基本不过问孩子学习,一旦孩子入学后,把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认为获得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培养孩子属于学校应尽之责,不与孩子沟通,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思想。一年半载不到学校了解子女的情况,更谈不上主动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换意见,不和学校配合。(5)为了生计常年奔波,辛勤劳动虽缓解了一时经济困难,满足了子女上学生活的所需费用,但却忽略了也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他们片面的认为满足了子女金钱需要,孩子就会好好的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是他们不知道失去了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缺少关爱和成长期间的教育,而造成的扭曲心灵和形成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是很难纠正的。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