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扫描版)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D(A项,“城市病”的形成有许多因素,原文只是说“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B项,曲解文意,“必须借鉴中医理论”错,原文是“着眼未来和长远谋划”,是借鉴中医理论的做法;C项,“改善提升公共服务才能治本”错。以偏概全,根据文意“治本”的措施还应包括长远规划、公众参与、提升公共服务等。)2.B(“几帖良方之间呈递进关系”错。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良方”是从不同角度谈的,并没有递进关系。)3.B(“小城镇建设应以欧美等国家的特色小镇为样板”有悖文意,原文是“欧美等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也方兴未艾”,这不等于说要复制欧美等国家的特色小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D(A项“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错误,B项“忘记了时间的意义”分析错误,C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错误)5.(3分)B(“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判断绝对化。)6.(6分)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通过主持人精心设计的访谈问题和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表现出袁隆平的优秀品质。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或人物传记),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在对事件的叙述、对人物的描写中,结合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每点3分,答出文体特点1分,正确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如从不同的“人称角度表述角度”分析文本特点,可酌情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答案】B【解析】小说批判对老人的漠视,并没有表现“当下年轻人工作、学习忙碌”和“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容。8.(6分)【参考答案】①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疑,比如:(老人多次行走在同一条路上,却无目的地;老人行动极其艰难、缓慢,却一直无人陪同;老人行走的人行道,其狭窄程度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以及文中对老人行走动作和细节的刻画)等等,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②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所扮演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因上文多处埋下伏笔,所以这一情节并不显突兀,反而符合情理,这样处理,造成情节波澜起伏。③与下文“儿童募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于揭示主题。老人虽是演员所扮演,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真实的,老人多次独自缓慢行走,乏人关注。人们对儿童的捐助非常热情,但确是诈捐。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参考答案】①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老人的故事,意在借一些人对老人需求的冷漠和对儿童募捐的热情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②引发人们主动思考:善念的关注对象,不应仅限于代表未来和希望的孩子,还应包括易于被忽视的老年人群体。③儿童募捐诈骗的真相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④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怀有善心、善念,但善心、善念的表达不一定要通过特殊的契机和形式(比如捐款)。很多时候,善行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人)。(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C(“莅”是“治理,管理”的意思。)11、D(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12、A(父亲去世后,他悲痛哀伤得与成人一样;母亲去世后,他才是马上就辞去官职,回家守丧。)13(1)只要你们能够致力于朝廷(的事业),我就没有遗憾了。(你们)不能因为我在东面(不在本朝),你们就使自己作为臣子的气节亏损。希望你们还是好好自勉!(知识点每个1分:“但”,只要;以,因为;“恨”,遗憾;“亏”,使动用法,使……亏损;“其”,表示希望、祈使语气的副词。)(2)略参考译文:泉企,字思道,上洛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