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月黄昏”解读《红楼梦》中的妙玉形象摘要:本文从妙玉的身份、相貌、性情、才气和结局五个方面,论述妙玉这一“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畸人”形象。出生于苏州仕宦之家的她相貌姣好,却性情乖僻;自称“槛外人”,却心系红尘;聪慧过人,却流落风尘。她出场不多,地位却特殊,因对命运的不完全顺从最终酿成悲剧,她成为完全反抗命运的林黛玉的补充。其形象有如不断浮动的阵阵暗香,令人回味久远。关键词:红楼梦;妙玉;才貌;性情“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榜上女子,妙玉的入选最让人感到意外。妙玉在十二钗中居于第六,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女子,她在前八十回出场次数寥寥,但因其与宝玉互相倾慕,兼及辉映黛玉,使她在大观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小说描写妙玉时选用的背景是红梅,宋代诗人林逋在《山园小梅》中曾经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诗句正可表现这位似一缕暗香般的女子。一、可怜金玉质——妙玉身份在小说中,妙玉的身世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给读者的。妙玉在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建成后首次出现,作者在这两回中交代贾蔷已从姑苏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将梨香院挪腾出来,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事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这里便点明了妙玉的身世,她与黛玉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她服从了命运的安排遁入空门。然而,她是真正心甘情愿地融入了寺庙生活吗妙玉自称“槛外人”,而正如鲁迅在《二心集》中所说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实际上,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的各种现实关系之外,正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终日与青灯蒲团相伴,以“洁”和“空”为至高理想,却始终未能真正地做到“因色悟空”,只能沦为一个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的高雅点缀品,她的“高”和“洁”似乎都带有矫情的味道。(妙玉进入贾府是王夫人下帖盛情相请的。“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妙玉有宦官小姐的骄傲气性,贾府却能诚邀,因这样,妙玉终于走进了大观园,住进了栊翠庵。小说第五回对妙玉的判词描述是: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起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金玉质”是古代一种极尊贵的称谓,一般多用于皇族子孙或宗室成员。这里作者用它来比喻妙玉“出生不凡,心性高洁”的特质,远远超过了判词中对迎春“金闺花柳质”、惜春“绣户侯门女”的评价,激赏之情可见一斑。二、气质美如兰——妙玉之貌《红楼梦》中几乎没有正面介绍妙玉的容貌,对于这位绝世女子的容颜,作者仅借下人之口赞了句“模样儿又极好”。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妙玉也只是岫烟眼中的一个侧影:“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持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这种婉曲的叙事方式既为幽尼妙玉增添了些神秘色彩,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脂批所说的:“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可见,同黛玉一样有着天生不足的妙玉,宁静素淡,加之几分仙风道骨,真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其实,曹雪芹在勾勒妙玉容貌时,是参照了黛玉这一形象的。黛玉是“仙草化身”那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如“捧心西子”。而妙玉的美却总是隔着一层面纱,看不清、猜不透,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禅语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这个角度来讲,鲜艳的姿色对于妙玉而言,有也是无,无即是有,是否鹅脂之鼻,是否银盆之面根本无足轻重。再者,对于这样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来说,也会让人不自觉地忽视她的“含情目”、“银盆脸”。黛玉的一颦一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