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附录史学入门一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总和,通常是指人类史,即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一词的英文是history,可以分开译为“嗨,故事”或者“他的故事”。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道,“历,过也,传也。”“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葛剑雄2.客观历史与书写历史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带有主观性。书写历史是认识客观历史的重要依据。3.历史学,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4.历史的四大方面,六个要素四大方面,是指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六个要素,是指why(原因,背景)、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How(怎么样,过程)、What(是什么,结果)。5.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历史经验)二历史观与唯物史观1.历史学包括的内容: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篡学等。(1)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第2页第1页观的一部分。(2)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和依据。(3)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2.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唯物史观等。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进步史观)3.近代以来出现的六种史观:(1)文明史观,常提各类文明,了解制度演进,研究文明成果。“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2)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常提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是指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要素。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联系加强,交流增多,活动范围扩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亚洲)(4)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强调阶级划分,革命斗争,侵略反抗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5)社会史观,强调社会下层,百姓生活,习俗变迁徐珂《清稗类钞》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