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0823)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载运工具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主要研究高维载运工具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机理、载运工具与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探索载运工具的舒适性、操纵性、安全性规律。2.载运工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针对载运工具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关键部件的振动特征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载运工具的运行状态给出准确判断;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和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受控载运工具的动力学和控制效果,为交通运输保驾护航。3.路基工程稳定性与变形控制主要研究路基动力学设计、路基变形控制理论、加筋土结构设计理论、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基工作状态评价与改造技术等。4.车辆动荷载作用下交通设施结构动力行为研究密切结合铁路发展和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需求,综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结构的动力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对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与维护具有指导意义。5.交通应急保障研究内容包括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工程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抢修抢建技术及装备、流体力学水动力学及浮渡技术。6.交通系统全过程信息一体化主要研究交通规划设计全过程信息化三维虚拟环境和三维规划设计理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信息化及信息服务。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博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博士研究生基础学制4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为全日制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为非全日制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应提前半年由博士生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领导审核,报研究生院批准、备案。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理论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6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情况如下:1.学位课(10学分)(1)公共课(4学分)(2)基础理论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1)选修课(2学分)(2)必修环节(4学分)(3)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对硕士阶段非本专业的博士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二)、课程学时与学分专业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备注学位课公共课004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1考试思政部≥4学分012001博士研究生英语641考试外语系基础理论课010102高等土力学321考试土木学院≥6学分010104路面分析与设计理论321考试土木学院010105结构动力学321考试土木学院010201有限元分析及应用321考试机械学院010202非线性动力学321考试机械学院010203车辆动力系统321考试机械学院010204智能优化方法321考试机械学院010501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321考试交通学院011105微分方程理论321考试数理系专业学位课020106路基土工结构设计理论321考试土木学院020107加筋土结构理论与应用321考试土木学院020108高等轨道结构理论321考试土木学院020109高等桥梁结构理论321考试机械学院020201高等车辆动力学及控制321考试机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