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脚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精髓—.朱氏头皮针的特色二.头皮组织的认知三.手法1、针具2、角度、深度、方向、针数3、补泻①补泻②行针③行意4、针感、留针、出针四•朱氏治疗带的名称、定位、主治、经络等关系五•配带原则六.禁忌七.适应症八•附件1、附件图2、病名与治区朱明清朱氏头皮针—•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的特色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依据中国传统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一同发挥。在头部用浅刺、透穴刺治疗全身的病。采独创的抽气法、进气法为运针手法。(各式头皮针法皆不采提插法)配合吐吶、导引、引气至病所。不受体位影响,患者可自由动活患部,减少心理障碍,增进疗效。治疗危、急、重、瘫、痛诸症更见卓效。二.头皮组织的认知1西医:外有头发,中有头皮,内有颅骨。头皮又分皮肤、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结缔组织、颅骨外膜。1.1头皮约分三层皮肤第一层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第二层结缔组织(头皮针刺位置)第三层颅骨外膜①皮肤--有发囊、汗腺、皮质腺、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等。②皮下组织--为坚韧的浅筋膜组织层,神经、血管、都行于此层,故出血多,要压迫才能止•页脚血。③肌纤维组织--为浅筋膜的深层处,有帽状腱膜及额枕肌。额枕肌由前向后则较厚,两颞侧处较薄。④结缔组织--在腱膜下疏松的一层,是连接头皮外三层与颅骨外膜的,为海绵状软组织,含有连接至颅内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即头皮针刺位置。故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⑤颅骨外膜--此层薄而致密连着于颅骨。1.2颞部软组织①皮肤与浅筋膜--前薄后厚,有血管及神经。②颞浅筋膜--为帽状筋膜的延续,向下渐消失于面部。③颞深筋膜--其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④颞筋膜下结缔组织--头皮针刺于此区内,应注意防止感染。⑤颞肌--肌纤维强厚保护颅侧。⑥骨膜--薄贴颞骨,血管少,甚少血肿。1.3血管与神经①血管与神经皆在浅筋膜层内(皮下组织层内),由四周往颅顶走。②颅顶的神经都行走在皮下组织中,而且互相重迭。③颅骨内外由导血管直接连接颅骨内外的血管。导血管中无瓣膜,正常时可均衡颅内外静脉压力,但在感染时就成了传至颅内的通道。2中医--依据经络走向有八条上达头部①督脉--自风府入脑,至颅正中。②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上巅顶,自通天络百会入脑。自百会下络却下达耳尖。③足少阳胆经--行于颞侧。④足厥阴肝经--布胁沿喉后上入鼻咽连目系,上出前额会督脉于巅顶。⑤足阳明胃经--起于目框下,绕颊上出额角。⑥手少阳三焦经--自肩上达耳后,入耳中,出耳前。⑦阳维脉--延足少阳上行,顺腋后上肩,至前额合于督脉。⑧阳跷脉--自外踝腓骨后上肩,经颈侧夹口角入目内眦,合足少阳于风池。⑨另:十二经别经气皆上达于头面。三.手法1针具3010、3015、3210、3215四种皆可,最好选用短柄。2角度、深度、方向、针数角度-----与头皮成15〜30度进针。深度——1寸左右。方向与针数(详八•附件)傍针刺2支针(一直一斜交针尖处)用于加强针效齐刺3支针(三针平行)用于疼痛可以阴阳位置平行加针合谷刺3支针(三针交叉似米字)用于三带交又位置或加强效果交叉刺2支(十字刺或丁字刺)用于两带交又位置或加强效果•页脚对刺前后2支(同区针尖不相交)或上下2支(针尖相交不同区)用于急性病、脏腑病接力刺透针一支接一支(针身可重迭或不重迭),可达6支以上,用于发病部位多又在同一疗在线3补泻①、补泻以中医阴阳学说为依归,顺之为补,逆之为泻为原则,行补泻手法治疗。以百会为阴阳分界,正面为阴,背面为阳。以抽气法为泻,往外用力速退1分;进气法为补,往前用力速进1分。以针尖向病处为原则,即阴病针尖向阴方,阳病针尖向阳方,但并非绝对,应视病症灵活运用。颈以上之病采刺患侧,颈以下之病采刺健侧。大力、快速--为泻。轻力、缓慢---为补。急性病、安神、镇静、止痛----用泻法(抽气法,往外用力速退1分。)。慢性病、提升功能、振奋神经----用补法(进气法,往前用力速进1分。)。入(插)为阳,出(提)为阴,呼为阳,吸为阴。顺经络走向治运动,逆经络走向治感觉。②、行针进针针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