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工消雨揭秘奥运消雨计划:让雨提前下或憋着不下2008-04-2214:28:19来源:瞭望东方周刊网友评论196条点击查看北京奥运消减雨计划的全名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减雨作业实施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让雨提早下,,延迟?不下,或者,请?它去别处下,以力保奥运开、闭幕式好天气”。“人影办”与奥运消减雨计划《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琛/北京报道北京周边三道阻雨防线上,高炮、火箭和飞机严阵以待北京奥运会的人工消减雨计划披着神秘的面纱,外界猜测无数。美联社说,“中国人在为奥运会---这一赛事的目的正是提高人类极限---做准备,他们试图做人类从未做过的事---控制天气。”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艾杰·拉勒甚至臆断,中国正在研究气象武器!带着疑问,记者走进种种神秘的发源地---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用火箭发射消雨催化剂。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将于8月前后针对明年同期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进行实战演练,这是气象部门为确保奥运气象服务进行的第二次预演。8月平均降水11.8天不让老天下雨,并不是一件难事。(资料图)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先辈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巫师们戴上面具,煞有介事地手舞足蹈咿呀歌唱,用苇管向空中吹喷水珠,刀耕火种的初民跪在炽热的阳光下祈祷,向神灵祭献牛羊甚至活人。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早已经摆脱了迷信的范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种尝试。人工消减雨主要是两招:一是让雨提前下---在保护区上风方及周围邻近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二是让雨憋着不下---通过过量播撒高浓度冰晶,抑制云降水。从具体操作来说,二者的方法都要利用火箭等工具。人工消雨是通过在降水云团的上游地区采用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使天气系统的能量加速扩散,同时使得空中水滴提前快速形成,并且提前降落地面。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降水提前降落,从而保证了预定的好天气。形成降水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一般是采用飞机、火箭、高炮、气球和在上升气流区地面燃烧碘化银等手段,把催化剂送入云中。飞机一般飞到6000米左右高度穿云播撒催化剂。火箭、高炮则直接轰击雷雨云适当部位,弹头装载碘化银送入云中。气球下挂碘化银焰弹,升入云中零度层以上燃烧,把催化剂释放出来。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零度的冷云则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等,或者播撒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人工消雨的原理与人工降雨近似,但也有所区别。人工消雨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目标区的上风方,通常大约是60—120公里的距离,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雨提前下完;二是在目标区上风方,通常大约是30—60公里的距离,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冰核含量达到降水标准的3至5倍,冰核数量多了,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通俗来讲,就是让雨“憋着不下”。据天津人影办介绍,为了消减雨,天津市准备了30多部火箭发射装置,根据规定,在增雨中,火箭的作用是把碘化银炮弹打入云层中。“3、2、1,发射”,火箭穿膛而出,冲向千米高空。每发火箭弹装有11克碘化银。碘化银燃成烟剂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科学“变天”1958年,吉林大旱,中国空军出动飞机进行人工增雨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地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发现人工降雨的原理,要归功于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欧文·朗缪尔。1946年7月,朗缪尔使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冰箱中制造出了小型人工降雪(降雪与降雨原理大致相同)。1944年,朗缪尔发表论文《上升饱和冷气流中过冷却微滴》;1946年,他首次探索改用碘化银和固体二氧化碳(干冰)降雨;1948年发表《暖积云中连锁反应所导致的降雨》论文,提出了人工降雨中的重要原理——朗缪尔连锁反应。时至今天,我国已在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设立了人影办等机构,尝试科学“变天”。张蔷介绍,根据国内外的人工增雨试验统计,正确应用人工催化技术,可增加降水量6%~25%,北京多年人工增雨率是13%左右。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