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范畴化理论——杨洁主要内容理论背景介绍1)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基本原则2)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范畴化理论相关概念及内容1)范畴与范畴化2)范畴的经典理论3)范畴的典型理论4)范畴的层次理论5)范畴的认知模型理论背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起源: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关于认知语言学的思考较早可见于Talmy(1978),但其真正的创立则要归于1987年Lakoff和Langacker的两部著作,即《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认知语法基础》。认知语言学定义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性人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人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人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2)认知的无意识性对人们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知觉,即使人们理解一个简单的话语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和神经加工过程,分析如此复杂,令人难以置信,是人们无法察觉的。3)思维的隐喻性隐喻使得人们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隐喻性思维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有力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分歧1)哲学基础:生成语言学―理性主义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2)目的生成语言学主要是“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可不予考虑。”认知语言学的目的在于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非语言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关系。3)关注的焦点生成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能力,认为语言知识为大脑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范畴化理论相关概念及内容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起源与发展: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范畴进行有益探索的哲学家。他用语法中的主词和宾词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不畴的区别和联系。他对范畴进行分类时,列举了十个范畴实体。它们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何处(keisthai,意为姿态,状况)、动作、承受。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都对范畴进行了研究。康德认为范畴概念是先天的,他把范畴分为了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方式的范畴大类。黑格尔认为范畴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环节,包括形式和内容。后来,语言学家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范畴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里德(S,K.Re)指出构建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范畴。范畴是由那些在人们看来多少有些联系,并因此被人们归为一类的事物组成的。以上所述说明: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物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物所作的分类。在现实世界里,事物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家具、图书等等。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我们将其归为哪个范畴的问题。例如,颜色范畴“红”、“黄”、“绿”、“黑”、“白”等,语法范畴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范畴化范畴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运用语言对周围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人们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就是要对事物进行命名。二是语言学家将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范畴化,如元音、辅音、词素、词缀、实词、虚词等概念就是对语言本身进行范畴化的产物。范畴化的作用:范畴化在语言中发挥普遍的作用,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范畴与范畴化的关系范畴与范畴化就像如影随行的两兄弟。范畴化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范畴就是认知的结果。因此,范畴就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范畴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