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08学前李滇080408110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流派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流派1.和谐理论学派2.冲突理论学派1.1.和谐理论派和谐理论派(1)和谐理论派主要特征结构与功能统整稳定和谐1.1.和谐理论学派和谐理论学派(2)代表人物涂尔干(法国)帕森斯(美国)涂尔干帕森斯涂尔干:他是法国的社会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1858年生于法国东北部Epinal城。24岁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任教中学六年,并曾一度赴德国进修,回国后在学术界发表一些论文。1887年波尔多大学聘他担任社会科学教授,除教书外,陆续写了三本社会学——社会分工论(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1893),社会学方法论(TheRulesofSocialogicalMethods,1895),自杀论(Suicide:AStudyinSociology,1897),并于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1902年主持巴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讲座。此后他就一直在巴黎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教育学,1917年病逝,享年59岁。涂氏有关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著作,就是“教育社会学”(EducationandSociology),这本书是1922年涂氏门人福康(P.Fauconnet)整理出版的,1956年美国福克(S.D.F.ox)把它译成英文。这本书代表了涂尔干主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也是早期教育社会学的古典作品。依涂尔干的看法,教育活动包含两个要素:①它必需有成年人的一代和未成熟的一代;②成年人的一代要对未成熟的一代施以一种影响。所以他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所施之于未成熟者的影响”涂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激起并发展儿童生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以适应整体政治社会和个人将来所处特殊环境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社会化。涂氏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上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加诸于个人,塑造一个新人;也就是说,要在本性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我”(socialbeing)。所以教育与社会化的历程是相同的。此外,涂氏所指的社会化是有系统有目标的社会化。教育所培养的社会性,并非全部根基于现实社会,而是着眼于社会理想,而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透过社会文化的规范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作用,才养成“社会性”。从功能主义的观点,涂氏认为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具有维系社会生存的目的。换言之,教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教育实施乃是在于迎合社会需要,其目的除了使个人社会化之外,就社会而言,在使社会体系中的各组成份子有一种制度上的和谐(institutionalcompatibility)。涂氏说“社会只有在其成员具有充分的同质性(homogeneity)时,才能生存,教育可以及早养成儿童共同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相似品格,以延续并加强这种同质性。可是另一方面,如无某些歧义性(diversity)存在,则一切合作将无可能。教育透过其本身之分化与专精化,而维持此种必要的歧义性。”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使个人“社会化”且同时完成“个性化”。由社会化所形成的同质性使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观念、态度与行为,作为建设社会的共同基础,由个性化所导致的歧义性,使个人发挥潜力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并使文化创造成为可能。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体系统整;目标的达成;适应的作用。一个社会体系既经存在,就该维持其模式稳定不变,力求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实现团体目标。为迎合整体文化的变迁,本身亦应不断的调适,以达成平衡发展。这些观点是帕氏“结构功能分析”中有关社会结构之所以维持社会团体的和谐及发展的主要原理。他曾以家庭结构与学校班级的分析为例,来阐明其社会体系的理论。他认为家庭结构是由多组角色所构成,每组角色(如夫妻、母子、兄弟)都代表一种次级社会体系。因此,家庭对于整个大社会而言,系属于一种次级体系,可是它本身又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社会体系,其中同样有人格体系与文化体系存在。所以,帕氏透过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探讨社会化交互作用的过程。在“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他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美国中小学班级教学的主要功能。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依帕氏分析,班级的社会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