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江苏省如皋中学刘顺然2015年暑期研修期间,围绕小组活动《探究制约中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力的制约因素》,作为班级管理员,本人有一些思考,想从“形而下”的层面作一些解剖与挖掘,希望有利于活动走向深入。从根本上看,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是,作为一门思辨的学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是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争辩,少不了问题探究中的面红耳赤与思想激荡。学习哲学,学好哲学,离不开基于生活与实践的沉思、提问和解答。离开了好奇与探究,一团和气地接纳哲学,只能流于肤浅,将哲学课程变成死记硬背与大量做题,哲学学习异化为消极应试的手段,累积为学习不能承受之重,枯燥与玄虚的映像让哲学似乎不再堪当“生活的良师与益友”这一美誉。由于高中生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加之自身知识构成、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很多初学者感觉哲学神秘、抽象、难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习惯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习惯单一思维,不习惯多维度辩证思考;习惯被动接受知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浸淫),不习惯在接受知识中质疑,在思辨中深刻领会知识,在探究中运用发展知识。于是,哲学学科成为知识记忆难、原理不会用、考试得分低的“恐惧”学科。现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对哲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的养成路径进行探讨,就教于各位同行。一、自主研读教材,问辨书本权威宋代教育家朱熹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养成研读教材的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不断在阅读中追问,这是一个主动发现矛盾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求知状态,可以极大地激发其主体能能动性。以质疑的视角研读教材,可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批判地接受,深刻地获取。真理是教材认识论模块的重要研究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机械识记真理的含义,枯燥而无益。质疑式研读教材则可能产生以下困惑:真理必须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为什么不能表述为“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真理一定是正确认识,为什么要表述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是正确反映,为什么不能表述为“正确反应”?对于真理的属性,确有诸多可质疑、问辨之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又是一种认识,认识属于主观范畴,那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究竟属于主观还是客观范畴?对同一对象,人们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甚至是不同的正确认识,这是为什么?对于同一确定对象,为什么就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指“真理只有一个”吗?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为什么不能将真理绝对化?承认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为什么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相对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们常说“坚持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真理可以变成谬误,那么,谬误可以变成真理吗?真理当中包含有谬误的成分吗?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意味着只有经过谬误才能达到真理吗?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应当如何区别认识发展的三个特点?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吗?为什么认识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是直线式运动或圆圈式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今天看来,毛泽东思想还是真理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惊异正是哲学家的特征(情绪),哲学开始于惊异。在不断质疑与思辨中研读教材,如同与睿智的大师对话、切磋。初学者以这样的方式接触哲学,了解哲学,才有可能真知哲学,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课堂质疑探究,追问概念观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