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对小学生的口算速度作了明确的要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每分钟8~10题。《新课标》会有如此要求,就是因为口算是非常重要的。刘俊欣一、研究目的:1.研究背景:刚放暑假,家长、孩子纷纷打电话询问期末考试成绩,当我告诉一家长他孩子数学82,语文91时,他说:“刘老师,我儿子数学是不是净是计算题错了?他一天就是马马虎虎的,计算总是不认真。其实他数学我不担心,我觉得他脑袋还行,可语文就不行了,家长不看着不练生字,不爱写作文,不爱看课外书……”可见计算在孩子心目中,在家长心目中,根本不算个事,只要考试认真就行。在办公室里也经常会听到老师抱怨,这么简单的计算都错,都不得分,真气死人了。其实学生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老师,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家长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的长期观察,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2.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将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本次研究从“意志习惯”和“计算能力”两个方面入手。(一)意志习惯方面1.培养计算的兴趣。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一方面,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像口算、笔算和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了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另一方面,计算训练中,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通过这些练习,有意识的让他们比谁的正确率高、比谁的速度快。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增强了竞赛意识,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培养良好的习惯。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1)认真看数的习惯。(2)认真书写的习惯。(3)认真审题的习惯。(4)仔细计算的习惯。(5)算后演算的习惯。3.培养顽强的意志。单纯的计算是枯燥的,长期没有趣味的计算训练更是难以坚持。所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计算教学来说很重要。我的做法是:(1)每天坚持。每天晚上坚持练5分钟口算。在我班,每天进行20道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2)感受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平日练习中,我们经常进行计算题竞赛,有时还穿插一些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3)体验成功。为了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快乐,对每次计算题练习、竞赛全对的同学,除了口头表扬外,还给长期不出现错误的学生家长发喜报、评选数学小标兵等。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4)掌握方法。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不仅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显而易见的提高,而且在计算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学会了发现和总结规律。(二)计算能力方面1.夯实基础性训练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我首先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循序渐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人先准备一个口算本。课上,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每天拿出5分钟进行口算训练。训练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换形式多种练。如学生方面:自算,自己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能算对几题;互算,同学互相出题算,或一个同学出题几个同学算,比比,看看,来提高口算能力;反复算,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高口算能力。教师方面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