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比教学、锤炼真诚合作的团队——江岸区谌家矶小学曹庆华从去年开始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用“如火如荼”来形容确不为过,这一路走来,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之旅,作为一名副校长,我与教师一同经历了艰辛,磨砺了泪水,同时也分亨了他们的精彩、收获与喜悦,“比教学”不单提高了教师们教学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锤炼了一支真诚合作的团队,用事实验证了教师的成长并不全部依靠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是促时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案例:在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准备冲刺到区的一节五年级思品课听课后,任课教师开展了一次诊断性集体备课活动:让授课教师说出自己课堂的得意瞬间、某一处失误或困惑,并以“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为题,要求听课教师们从“目标达成、导入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设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有机整合、学生生活的引领、课堂预设与生成”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各抒已见,最后要求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教学方案,学校再组织听一次,检测一下效果,没想到,同样的内容,却教出了意料的好效果。案例分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平时每次听课评课的情景:评课时,大多数教师的发言都是这也好,那也好,即使提出一点意见或建议,大都是轻描淡写,我想:这大概就是制约教师真诚合作的桎梏吧。从我们了解到的现状来看,教师合作的愿望大都因学校竞争性制度的设立而减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合作的被动性,这种合作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是行政命令式的被动参与;二是由于教师合作中“批判性互动”的缺失,形成一种形式上的和谐共荣,缺乏实际意义的真诚沟通。这就导致了在集体备课、集体研修等活动中,教师之间真诚合作、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等愿望落实起来障碍重重,有些水平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往往留一手,在研修活动中不愿意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表露出来;而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又往往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研修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加研修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即使迫于行政压力参加活动,也极少参与讨论,甚至对别人的教学经验和劳动成果采取“拿来主义”……这些现象,往往造成了教师“虚假合作”的局面。其实,教师合作也是有互惠效益的,这种合作的双向效益就是维持持久性真诚合作的纽带。它需要学校领导或上级部门在组织集体备课或研修活动的过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努力创设能够产生“双向效益”的教师合作环境,让教师在愉快的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孤军奋战的艰难及真诚合作的实惠,从而渴望合作。比如有的学校采用“捆绑成果”方式将校长、研修组长以及研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凝聚到了研修小组之内,使他们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在听——说——议等专业活动中主动合作,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批判互动、相互促进的“对话文化”;又比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约课”活动,每一位教师都以能够约到更多的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而有成就感,这种“约”与“被约”的关系,都是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他们互利共生,优势互补、真诚以待,充分展现了“真诚合作”的人文生态,从而使每一位教师在互动中学会了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逐步养成深刻反思、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的良好习惯,在享受相对的自由与话语权力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真诚合作的快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让真诚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吧,这样,教师们就可以在共同的专业切磋、共同分享实践智慧的良好合作氛围里铸造出共同发展的坚实支点,创造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