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戏曲艺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被共同誉为是世界古代三大戏剧流派。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60多个种类。中国戏曲的姗姗来迟产生时间来源剧作家代表作希腊戏剧公元前6世纪后期酒神祭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印度梵剧公元前后祀神表演陀罗迦、迦梨陀娑小泥车、沙恭达罗中国戏曲公元12世纪民间歌舞关王马白、南洪北孔窦娥冤、桃花扇等附图古希腊喜剧《特洛伊的海伦之诞生》(瓶画)古希腊剧场遗址印度18世纪绘画梵剧《沙恭达罗》三、中国戏曲的类型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二、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四、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阶段阶段时间时间代表戏种代表戏种特点特点孕育孕育上古上古——魏晋魏晋角戏、歌舞戏觝角戏、歌舞戏觝故事性故事性形成形成唐唐参军戏参军戏角色角色发展发展宋宋杂耍杂耍舞台、剧本舞台、剧本高潮高潮元、明、清元、明、清杂剧、传奇杂剧、传奇形式精炼形式精炼体制严格体制严格行当全备行当全备(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诸说•第一,巫觋说,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二,“优孟衣冠”说,徐懋庸持此说。•第三,宫廷乐舞说,见纳兰性德所著《渌水亭杂识》。•第四,印度梵剧影响说,近人许地山持此说。•第五,模仿傀儡戏而来,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持此观点。•第六,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是其远祖。•《西京杂记》载:“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一般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傩戏。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1.产生背景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2.傩的发展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演员娱人戏曲表演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贵州傩面具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傀儡戏图傀儡戏今之木偶戏•从《东海黄公》角抵戏发展出唐代的《代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等带故事的歌舞来。•1、代面:又称大面。唐代歌舞戏。•2、踏摇娘:又为唐代歌舞戏。•据《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云:“踏摇娘者,生于隋末(一说北齐)。夫河内人(黄河以北苏某),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唐《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北齐产生的代面唐歌舞戏又叫代面或大面代面、踏摇娘、拔头•3、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拔头。•唐元和年间,诗人张祜有《容儿钵头》诗:“争走金车叱鞅牛(鞅牛:架在牛脖上器具),笑声唯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