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曹文轩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3.感悟主人公的心里变化历程,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教学重、难点:1.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2.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九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二、作者及作品简介(个别读)(一)作者简介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草房子》等。其中《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二)作品简介《草房子》是中国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主要讲述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经历。杜小康家原来是全村首富,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但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始了放鸭生活…….三、疏通字词(齐读)嬉(xī)闹;撩(liáo)逗;狗吠(fèi);胆怯(qiè);一缕(lǚ);掺(chān)杂;旧茬(chá)儿;撅(juē)断;戳(chuō)破;歇(xiē)斯底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回顾小说相关的文体常识,小说三要素、情节构成等。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开端:(1)家道破落,辍学放鸭发展:(2—27)芦苇荡放鸭,孤独难熬高潮:(28—49)遭遇暴风雨,勇敢搏斗结局:(50—52)少鸭子长大,少年成长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讲述了哪些事情(或者先从开端和高潮入手,以高潮——风雨中寻鸭为切入点)五、精读课文,解读探究(一)分析主人公“孤独”的心路历程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语言的词句,思考杜小康的心理在孤独的旅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拨:(抓住关键时间段,找出相关段落)刚出发时——到达芦苇荡时——安顿后——住段时间后——雨过天晴后变化过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不再忽的恐慌——坚强、长大语言:①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我要回家……③还是分头去找吧。④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从一开始的恐惧、害怕、幼稚到最后成熟、坚强,这是在历经孤独、战胜困难之后的成长。段落定位:(刚刚出发时)第5段: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到达芦苇荡时)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在芦苇荡安顿后)第28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住段时间后)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雨过天晴后)第48段: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2.深层探究,品味“孤独”的含义。结合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对小康的心路历程的概括,你认为,对于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内涵是什么呢?明确: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无知的孤独;空旷浩渺环境的孤独(二)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特点(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