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俗语说,“言为心声”。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述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的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本课的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读书指导——精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书指导环节中,可以利用新闻、图片、视频等手段分设情境。从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想象景象。然后紧扣课题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课文,我们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在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大意。其中重要的生词,如“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用“组块”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先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它们的意思,再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归纳探寻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抓住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及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定。在精读感悟部分,不能作烦琐分析,更不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灾难的惨烈,体会灾民的悲与痛不是本课教学的感情目标,不能误入歧路。重在深入品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精神。精读教学要把重点放在2——10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空阴沉沉的。”这一环境描写,既是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作者此处这一笔,在写作上是具有明确目的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谭老师的抉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贯的。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这里的省略号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学习4——7自然段,可让学生先画出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词语,再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第4自然段要抓住五个感叹号,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感受他的临危不惧和以学生为重。第6自然段是“拉”、“撑”、“护”的准确运用,表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这四个自然段,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急促的语调,感受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第8、9、10自然段是引用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