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围绕《课标》夯实双基培养能力——《三国鼎立》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山西省全面铺开,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并从2006年秋季开始起连续四年带初三毕业班的历史课程,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其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至今仍历历在目,但也从中受益匪浅。新旧教学理念的矛盾与冲突彰显。下面我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二)教学片段片段一:在给学生上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观看)师问:在这部影片里,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位人物?请谈谈理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师问:《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是以哪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为基础创作的?生:三国师小结: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设计这样的导入,为的是把学生身临其境地带到三国战场,让学生通过感观感受三国群众雄纷争的氛围,对整个三国时代有了轮廓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片段二:在讲授官渡之战时,我是这样讲的:师要探究这段史实: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齐读前两句。(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经过激烈的混战后,到建安元年(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1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洲,曹操战据兖、豫二洲,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场州的江东部分。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那时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盘踞在那里的袁绍,在吞并了公孙瓒的幽州后,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曹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本课的序言?(生读)师小结: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师那么他是如何壮大自己的势力的?采取了哪些措施?(课件显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学生讲官渡这战的主要过程。师生一起归纳: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教学反思:通过学生对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问“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夯实双基提高能力,从现象引升到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能力培养的目标就达到了。片段三:当我在给学生讲赤壁之战时,我是这样讲的: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存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2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扩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同学们观看影片(课件)小结: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总结:官渡之战和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