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二、明确目标•1.知道作者简介和本诗写作背景;•2.说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三、学法导航•1.阅读《导学》本诗部分“作者信息”“背景回放”和“它山之石”三个板块,用双色笔进行重点勾画;•2.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说出诗歌的意思;•3.反复朗读诗歌《赤壁》,赏析诗句并回答下列问题:•3.反复朗读诗歌《赤壁》,赏析诗句并回答下列问题:•a.《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b.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c.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作者简介:赤壁杜牧折戟沈沙①铁未销,自将②磨洗认前朝。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注释】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②将:拿起。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4.反复朗读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诗句并回答下列问题:a.“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b.“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c.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d.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e.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元曲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名曲牌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