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下册)》76~78页。[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重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重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强的时候,学习的能力正强。但生活当中的主动观察学习的意识不强,对克和千克的直接接触很少,故而要在情境的创设和直接的感受上下功夫。[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4.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两包500克的盐、袋装10克感冒颗粒、2分硬币、小正方体、2粒花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生交流汇报。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动物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画面,你了解到动物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情景图:生交流信息。师:这几位同学汇报得真不错,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同学!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我们提到的重量,在数学上更准确的应该称为质量,描述一个物体的质量就要用到质量单位。刚才大家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生汇报。师:对,克和千克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请大家拿出笔和练习本一起随老师书写一下。请先在本上写一个“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请再写一个“千克”,那千克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呢?预设:kg,因为千米是km。师:说的真棒,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能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那快点在旁边写出来吧【设计意图】克与千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再现生活中带有“克与千克”的素材,去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倍感亲切,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二、探究体验(一)认识感知1克1.交流。师:面对两位新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1克有多重呢?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师:智慧的孩子脑子里都装着问题呢!你能大胆猜测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图1预设:1千克=1000克,因为以前学过1千米=1000米。师:了不起,你也会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测了。那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相信你和老师一起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了!师:那我们就从1克来开始今天的学习吧。1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其实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质量约是1克。2.体验。师: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组长从学具袋拿出2分硬币,请大家按照顺序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3.分享。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感觉?(非常轻)师:对,所以平时我们在描述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较轻)4.举例。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学具袋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自己比一比、掂一掂。师: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大约是1克的物品,我们一起看一看。5.师:学具袋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一袋10克重的感冒颗粒,掂一掂,感受一下。感受完了组长收回学具袋。师:1袋感冒颗粒的质量是10克,那5袋感冒颗粒的质量是多少呢?10袋呢?学具袋里还有一块香皂,它的质量就是100克,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吧!【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掂一掂,估一估,感受1克、10克、100克的实际质量,为建立质量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的数学感知活动,使学生获得数感的启蒙,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