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克和千克的认识VIP免费

克和千克的认识_第1页
1/7
克和千克的认识_第2页
2/7
克和千克的认识_第3页
3/7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根竹乡江口小学黄美霞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页“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或1角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大家发购物(注:学校傍边的小卖部)或者在超市购物时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48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40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1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8人说很轻,有19人说不知道。④48人都会认大家发小卖部的电子秤,其中有28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具准备:2分的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学前准备: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吧?如果郭彦恒(本班比较肥大的同学)和吴发澄(本班比较弱小的同学)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的。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师: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二、探究新知、形成能力1、交流汇报。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2、认识秤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来称。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3、认识天平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