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将军山学校九年级蔡良炳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怨恨,心里不满迷惑不解危险记住满足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庄子孔子肖像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一)人物及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实现他的“大同”理想。曾周游各诸侯国14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孔子诞辰: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月28日。2010年9月28日或10月4日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一周年纪念日。儒家弟子把孔子诞辰日称为圣诞节《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薪尽火传,形灭神存,此所谓长生不老矣!——余读《史记》评《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尚书》、《礼》、《易》、《春秋》孔子名____字____,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____国人,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____家、_____家、_____家,是____学派的创始人。先秦儒家典籍是《____》,它属于______体,由____________编纂,共____篇。丘仲尼鲁春秋思想教育哲学儒家论语语录二十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三读感知课文一读通二读懂三读精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尝试翻译,了解全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表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