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矿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教学时间课题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人纪淑芬协助备课人使用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在理解品味语言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重点与难点在理解品味语言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学情分析导学流程二度设计1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3000余年间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让我们围绕“发愤”来理解课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课文,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3)想想: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思考(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展示交流,点拨总结1.交流学习情况:(1)指名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记载:把事情写下来。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2.指明小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及课文大意。2四、达标检测,反馈评价1.词语扩展延()刑()泰()廷()形()奏()2.写近义词激动()嘱托()搜集()耗尽()专心致志()3.用一句概括全文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的内容具体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呢?那么,司马迁究竟遭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呢?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认真读课文1、2自然段,司马迁“发愤”的原因有哪些呢?从这两段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2.司马迁面对厄运,想到了什么?你怎样理解司马迁那段心里想的话?3.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你能想象出司马迁发愤的场景吗?4.认真读第四段,谈谈你的感受。三、展示交流,点拨总结1.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A.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从这句可以看出司马迁从小生活的环境,周围的父老乡亲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3B.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这句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受父亲的影响很深刻。)具体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做的?C.司马迁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遗愿。)2.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的?A.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悲愤交加,他悲什么?又愤什么?用悲愤之情读好这句话。B.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提示读好反问句,感叹句。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怎样做的呢?(1)指名读,提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自由读。(2)他这样写,一写就是——13年,还有个数字大家要留意一下——52万字。所以文中称《史记》为辉煌巨著!其实,又何止13年?应该是他的一生,齐读最后一句话。四、达标检测,反馈评价1.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有的()。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2.就这样,司马迁()写作,用了整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