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宝鸡宝桥中学刘富文诗歌是一种非实用性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生活不会强迫你写诗,一辈子不写诗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这是它有别于实用文体的地方;它不以名利为目的,只图把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写出来,主观色彩很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这是它有别于其他文学式样的地方。诗歌赏析实际上就是从它浓缩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入手,去挖掘它背后蕴含的深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教师在给学生讲诗歌时,关键不在你给学生讲透了几首诗,而在于你是否给学生教会了诗歌赏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下面谈谈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赏析前的准备这一步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了解该诗的相关材料,如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者经历、风格流派,即古人所讲的知人论世;一是解读文本,搞清楚诗中字词及诗中所涉及人、事、典故,从整体上把握诗作大意。第二步:内容赏析,分析意象,品味意境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赏析。必须对学生讲清楚三个基本概念,即物象、意象、意境。物象,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客观事物形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可成为物象,它是客观的,不因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从创作规律来看,一个物象如果要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成为意象,一般要受到诗人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诗人要从众多物象或者同一类物象中,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淘洗和筛选,选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物象来。如,同样是写秋天,毛泽东选择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杜甫选择的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登高》),而马致远选择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天净沙·秋思》)。比较后发现,由于诗人人生经历、胸怀抱负、情感趣味的不同,他们在景物即物象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不同倾向,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思想感情境界。可以这样讲,诗人在选择物象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带进去了。另一方面,对于这些选定的物象,诗人还要做进一步的点染,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化合,进一步渗入自己的人格、情趣、感情,成为个性化的东西。一个物象经过这样两步加工之后,即变为诗中的意象。由此可见,意象的理解乃是读诗的关键,只要我们搞清楚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其中渗透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首诗就基本读懂了。再来谈谈意境,意境是由众多意象组成的情思与物境完美结合的境界。即我们平时所讲的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意境范围比较大,通常是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具体而细小的单位。领悟一首诗的意境美是我们读诗的终极目标。要品味一首诗的意境,当然离不开意象的解读,只要我们搞清楚意境是由哪些意象组成的,这个由众多意象组成的物境承载了怎样的情思,就基本上触摸到了一首诗的意境美。意境的赏析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境”之赏析,即搞清楚物境的组成,这个由众多意象组成的物境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写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种景物,为什么把它写成这个样子、这种色彩、这种声音,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诗歌的画面及思想倾向也就基本清楚了。第二步为“意”之赏析,这就需要我们反复吟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乃至化为诗人,走进这个画面用心去体会此时此地面对此景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者一旦进入诗中意境,则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言自明。例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先品味其“境”,前两句描绘画面,第一句写晴天之景,阳光下的西湖波光闪烁,第二句写雨天之景,雨中的西湖,别有一番灵秀之气,山色空朦,在迷茫的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一般。作者将西湖的景色写得如此迷人,恰似一幅富有灵气的淡雅的山水画,其中已经透漏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再来体味其“意”即“情”,我们假设自己就是苏轼,畅饮美酒,泛舟西湖,面对如此美景,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样,就容易拉近我们与苏轼之间的距离。苏轼面对晴天的西湖美景,不由得发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