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识字教学模式研究教案VIP免费

识字教学模式研究教案_第1页
1/2
识字教学模式研究教案_第2页
2/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册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册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二、教材分析: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三、教学对象分析:孩子刚从拼音学习转入识字学习,使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拼音多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四、设计理念: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情感目标:1、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六、教学重难点:认字写字,辨认“八”和“入”,“九”和“几”。七、教法、学法探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力图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还要求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做“数数拍手”游戏。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读读吧!二、学习古诗1.请小朋友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的大意)5.教师范读: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交流感受。7.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是个怎样的小山村?8.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游戏:1.分发小皮球:把小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同。2.找朋友:带数字头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你有朋友在哪里?”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四.指导写字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2.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收中描一描,边描边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4.练写“一”,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第二课时一、巩固生字1.我会认。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2.我会记。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3)我会用。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二、指导背诵课文1.全班齐读文两遍。2.限时背诵课文:给5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能背诵的看大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一,还不能背的就可以看课文,全班背两遍。三、指导书写“二”“三”1.观察课文中田字格里的范字。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要领。4.学生描红一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讲评后,生继续写。四、拓展活动1.把课文背给家人听。2.跟好朋友一起读绕口令,看谁看得又准又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定性不足,很多时候总是不自觉走神开小差,我们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专心上课。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最有效益吸引他们的方法就是他们本身。老师讲千言万语来吸引还不及叫一个来自他们当一个同学的动作来见效。本课,我安排了学习理解文中的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识字教学模式研究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