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重要历史时期的今天,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愈来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胡耀邦同志曾指出,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第二,要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第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那么,教师要在怎样的教书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一、热爱祖国,敬业乐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规范,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树立远大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够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可靠、合格的人才。这要求教师要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才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也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提倡"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要有甘做"人梯"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陶行知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工作是无法搞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人师者,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看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自豪感和责任心,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有乐业奉献可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地位,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用实际行动为事业增辉。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義在《续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未师矣。"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为人师道,端品为先""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历史名句无不充分说明师德的重要性。"学高人师,德高为范"的高度概括,更强调了教师品德高尚的示范作用和重要地位。育人先育德,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的迅速发展,只有把握"做人"的真谛,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据调查在八项教师素质中,68%的师范生把严守师德,为人师表放在首位,而知识丰富放在第二位,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和信赖的首要条件,也只有加强师德教育,才能保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二十一世界人才。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责任的呼唤。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既是为师表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无不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还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教师应该自我雕塑和不断完善,否则又何以塑人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因此,必须以完善美好的人格出现在学生面前,用时代精神去塑造新一代。教书育人,功在百世,教师必须以自己高尚的风范去熏陶学生,造就人才。而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首先应当是这种人。总之,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才真正地称得上为人师表。三、不断进取,提高修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并不是"一桶水"就够了,应该具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如陶行知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教人之乐而无教人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认识自身的不足,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教育人、培养人是一种富于艺术性、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教育者不应只?“教书匠",而应当是"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