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大智慧——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柳州市东环路小学袁歆媛暑假期间,在学校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罗恩·克拉克老师的作品——《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智慧火花。阅读书籍之前,我特意上网查找了作者罗恩·克拉克的资料:“美国明星教师,28岁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他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大屏幕······”大有来头的传奇经历使我对《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是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而来的,怎样做到适时地激励、恰当地引导、正确地督促呢?带着满腹好奇和疑问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作者克拉克老师从细微处着手,如:说话讲礼貌;师生互相支持;行动迅速效率高;做事应该有条理······在每个章节他用教育实例说明重要性,并有一些自己的做法。书后他又分别介绍了与学生、家长相处的几个技巧,并提示了奖励和处罚学生的要点,平实而亲切。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具备了当代教师的优秀品质——对教育事业的真诚与执着,以及对学生的奉献精神。读完整本书,贯穿始终的就是“细节”二字。作为政教处一员,反思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琢磨不到;活动形式轰轰烈烈,校内校外两个模样。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只有爱才能让师生双方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细节的管理其实就是教师们爱的体现。作为德育工作者,我觉得德育教育还应该更具体化、细微化、可感知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细节中唤醒自身成长的自觉性,还可以从以下细节体现教师们的爱。一、熟悉每一位接触的学生:不要认为亲近每一位所接触的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情。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快地认识每一位学生,熟悉他们的品性,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家庭,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德育细节。因为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能是源于一堂让人感动的思想品德课,也可能是一件很小的生活琐事。很多时候,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变化不是依靠物质的刺激,而是依靠事件所可能引发的心灵触动和思想共鸣而形成的。学生会因为老师叫出了他的名字而知道你开始注意他,会因为老师熟知他的性格等情况而愿意与其交心,会因为老师对他无处不在的关心而对其心怀敬畏,从而上好你的每一节课,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二、要有师生相对平等的观念:教师的尊严是建立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上的,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美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真正关心和爱护上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尊重,不是被要求尊重。我经常在路上遇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好几次看到学生没有跟自己打招呼,没有微笑就很生气,认为这些学生没有礼貌,不懂尊重师长。过后我反思:是的,这是学生的不对。可是作为老师的我有没有对学生微笑,向他们问好呢?答案是没有!品德的教育是相互传递和相互感染的,我们的言传身教,比起一味指责漫骂,哪一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好手段?师生之间能真诚以待,互相理解和支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热爱程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三、学会艺术地批评学生:当今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非常好面子的心态,我们就特别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场合,让批评多点艺术。如批评学生时,我认为应先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然后用暗示、提示、对比等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移到学生的问题上,使学生容易接受,突破“怕批评”或“准备批评”的心理防线。同时要注意批评场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自尊心更脆弱,更敏感。还要允许学生申辩,切忌单方面训斥。让被批评的学生申辩与讨论,调动他们认识错误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批评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批评,感到老师的批评也是一种特殊的爱,才能产生批评的预期效果。读完这本书,我欣赏克拉克老师的积极、有活力。他订的这55条规则,并不只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