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追寻新课改的足迹《教育叙事》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初级中学彭庚强三十年教育生涯痴情一片,五十载梦幻岁月思绪万千。半生结缘诗意的校园,不变的是这份执着的教育情怀;十年追寻新课改的足迹,心仪的是素质教育生命本真的唤醒。描绘教育的美好梦想,凝炼思想的点滴收获,采摘实践的芬芳花朵,憧憬课改的希望蓝图。我将十年追寻新课改的足迹,用多情的文笔描绘出来,期盼得到专家学者和教育同仁的指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着青春的活力,我走进了校园,走上了讲台。我那时的语文课堂呈现的是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布置家庭作业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偶尔在课堂上也有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质疑式师生互动,但这种合作探究是浅层和被动的。我还没有自觉地拥有注重师生共同生成知识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形成主动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这种一言堂的语文课堂尽管有我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文学语言,丰富的感情色彩做基石,但现在想来是一种孤芳自赏般的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我为中心地传统教学。这样教对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染力,却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这种教学模式在农村学校还能应付,但在1989年我调到城区的学校后的几节语文课后便受到了质疑和冲击。原因是一方面城市小孩语文基础好,沟通表现的欲望强,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单调无趣;另一方面是城里家长的文化程度较农村来讲有提升。他们也对我讲:孩子们不太爱上你的语文课了。其实那时候我便应该整合家长那块资源加以优势互补。我觉得如果自己长期保持这种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必将使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兴趣,他们会不爱上我的语文课了,我恐怕也就站不稳讲台了。语文同行中的高手上课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角色转换的做法以及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态势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而参加省市教学能手大赛的机缘无疑为我带来了思想和行为的大变化。在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中,我领悟到导课的新颖,讨论的热烈,资源的开发,课后的拓展,小结的升华等课堂要素的魅力。看名师示范录像课,我领略了斯霞,李小艾,魏书生等教改先行者的风范。聆听教育专家讲授的思想理论,观摩省市教学能手的示范课堂,探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直面应试教育的狭隘极端,畅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力量。风乍起,吹皱一池死水。2000年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新课程改革方案闪亮登场,她成为驱散应试教育阴霾的有力杠杆,她似和煦春光照耀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吹向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二、“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在2001年系统地通识培训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个面向”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定位;新课堂教学所体现的三维目标【尤其是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强化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我的启示很大。我在备课和作课中始终彰显着三维目标,由此我语文课堂的内涵大大拓1展了。而对新课程外延的全面理解则开阔了我的思维视野,开发语文教育资源,架起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桥梁。我每学期第一堂语文课都让学生介绍自己姓名的含义,讲述家乡的地名文化,其实这便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我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在讲究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构建生成知识,注重教学环节的激励性互评以及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等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的语文课堂不仅丰富有实效,而且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秋天”‘化石吟”“雨说”等诗歌的吟诵,“皇帝的新装”“石豪吏”“智取生辰纲”等文章的课本剧表演,学生作文构思和行文过程的自我描述……这一切使得我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有了思想引领方向,理念收获成果的教学幸福。经典美文的课外阅读量在加大,传统诗文培育中国学生厚重文化学养的行为在家长的配合下得以尝试,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科学点拨后学生佳作的不断涌现,这一切均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以生命教育为主的情感教育。“思想构筑未来”新课程教改在最有力度的阵地——课堂教学中找到了突破口,新课程改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