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积累。2.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难点:“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3.掌握“乃、盖、道、文、然、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4.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课前幻灯投影在黑板上)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没有同学去过庐山?知道仙人洞不?有没有在仙人洞门口这样一首诗?(投影)“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提问:“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要想领略“无限风光”,必须攀到“险峰”才能得,对我们来讲,要想明年此时无限风光、金榜题名,也要先越过高考这个“险峰”啊!随后因势利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有没有同学发现:本文中也有一句和“无限风光在险峰”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一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文章及作者简介(投影请一个学生朗读)本文作者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博古好问,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本文是一篇记游散文,却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那么,作者借助记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三、品读疏通1、朗读课文老规矩,学习文言文第一步,熟读课文,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句读、感情。(投影游览线路图)接下来,轮到你读,放开喉咙,自读一遍。为等一下看黑板读作准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先请一男一女(男读1-2女读3-5段)提问、纠正好,请女同学抬起头,看黑板,请男同学特别注意,看课本,看看能不能抓到女同学的小辫子。下面四段,轮到男同学。教师评价:展示图片(投影)我这里找了一些华阳洞的图片,现在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应该说景色很美,大家欣赏一下,有机会大家也可以亲自游历一番,也来个某年某月某日,太平洲张某王某记。2、初步理解文意不知道同学们在刚才的朗读过程中注意没有,本文有一个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哪个字?下面请同学们找出1-2段中的“其”字,分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这些其字分别都是什么意思?一会请同学上黑板。提示:要想弄懂这个字的意思,首先你要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