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烹调技术第一章烹调绪论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技术,专业习惯称“红案”,泛指菜肴的制作。它是研究如何通过恰当的控制温度(用火)、合理的调味、科学的烹制方法,把加工整理、切配成形的食物原料,烹调成合乎营养卫生、美观可口的菜肴,并使原料的使用节约而合理。是一门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技术学科。•烹调技术就是将经过恰当选料,初步加工整理切烹调技术就是将经过恰当选料,初步加工整理切配成形的食物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等综合技法,配成形的食物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等综合技法,制成符合预期规格风味要求的菜肴的操作过程。制成符合预期规格风味要求的菜肴的操作过程。•烹调技术对人类从漫长的原始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烹调技术对人类从漫长的原始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曾有过重大的影响及推动作用。在人类社时代,曾有过重大的影响及推动作用。在人类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烹调技术作为一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烹调技术作为一门具有高度技术性和一定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技门具有高度技术性和一定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技术,在不断改进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开术,在不断改进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开展交际等社会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展交际等社会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第一节烹调的含义及作用一、烹调的含义及起源(一)烹即烧、煮。就是对食物原料加热,使之成熟,起源于火的利用。(二)调就是调和滋味。起源于盐的利用。二、烹与调的作用(一)烹的作用1、杀菌消毒,保障食用安全2、分解养料,便于消化吸收3、生成香气,增强饮食美感4、合成滋味,形成复合的美味5、增色美形,丰富外观形态6、丰富质感,形成各式风格(二)调的作用1、除去异味,增进美味2、确定滋味,丰富色彩3、使味重的原料减味4、使味淡的或无味的原料增味•三、发明烹调的重大意义三、发明烹调的重大意义•11、彻底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从远古人类的生吞活、彻底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从远古人类的生吞活剥的野蛮生活,发展到烹熟而后食的饮食方式,这一主要的生活方式剥的野蛮生活,发展到烹熟而后食的饮食方式,这一主要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类开始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转变,使人类开始区别于普通动物。•22、烹调而后食,可以杀菌消毒,保障健康,改善营养,帮助消化,、烹调而后食,可以杀菌消毒,保障健康,改善营养,帮助消化,为人类体力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人类体力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3、扩大了食物范围和居住环境,脱离与兽为伍的生活环境,生活起、扩大了食物范围和居住环境,脱离与兽为伍的生活环境,生活起居逐渐走向文明。居逐渐走向文明。•44、养成了定时饮食的习惯,有更多时间从事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发、养成了定时饮食的习惯,有更多时间从事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展。•55、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逐渐趋于文明,、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逐渐趋于文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孕育并形成了独特而又灿烂的饮食文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孕育并形成了独特而又灿烂的饮食文化。第二节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一、萌芽时期在新石器时代,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调味品主要是粗盐;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与水煮、汽蒸并重,较为粗放。在夏商周时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稻、黍、稷、麦、豆),“五菜”(葵甘、藿碱、薤苔、葱辛、韭酸),“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酸、甜、苦、辣、咸),“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茴香子)之类;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出现了烘、烤、烧、煮、爆、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