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王振忠作者简介:王振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他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尤其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同时又擅长于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这《老房子》就选自他的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解题:•老房子在这里是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阅读课文,理清结构:《老房子》围绕徽州古老民居的历史、文化、审美、功用等方面展开了详尽的描述,全文共26小节,并有四处空行,自然分成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一4节)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缘起。第二部分(第5一14节)是文章的重点,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徽州老房子的审美价值、实用功能和乡土文化等特点。第三部分(第15一18节)主要写徽式建筑的不足之处。第四部分(第19一23节),写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第五部分(第24一26节),这一部分是承上而作,由前面的感叹,而引起进一步的感慨潜口民庄设者的一片苦心。[来源:Zxxk.Com]文本研习:•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潜口民庄”对作者而言,“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因为它是“人为集成的”,作者更看重的是“在荒烟蔓草的村僻之地看到一幢幢孤零零的老房子”,是“那种独特的风致”。然而作者也能理解“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它们是历史与乡土文化的见证。文本研习:•第二部分从哪几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徽州老房子的特点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乡土文化。研习第二部分(本文重点)•1、徽州老房子有哪些实用功能?(1).御雨。防止雨水的侵蚀,皖南一带雨水充沛,所以房子的防雨功能是不可少的。(2).防火。“由于地狭人稠且聚族而居,徽州民居·星罗棋布’,为了防止邻人失火殃及自家,普遍采用了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封火山墙。”(3).防盗。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封闭式组合,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增强了房子的防盗功能。(4).防湿防洪水。防止居人与上升的地气直接接触,另外也为了预防洪水的骤然而至。2、徽州老房子的美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精巧别致的结构、•明快淡雅的色调、•富有韵律感。3、作者为什么重点介绍了木雕艺术?•它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4、徽州老房子传达出哪些乡土文化信息?乡土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五叠式的马头墙称为“五岳朝天”、以天井为中心的封闭式结构称为“四水归堂”、老房子的窗子很少,反映出一种古老的风水观念、雕花梁架、楹联字画固然表现出当地丰富的乡土艺术语言。原因: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明清时期对民间营建制度的严格规定。研习第三部分,讨论这一段怎样写出了徽式建筑的哪些不足?•第16节笔锋一转,引用前人著述,说明徽派老房子的弱点—太雷同,太晦暗,房窄狭。第17节进一步引用民国期间的县志说明它的缺陷。第l8节,作者从现实生活实用功利的角度总结徽式建筑的严重缺陷。研习第四、五部分讨论:•往昔最佳的居住场所为何会变得如此破旧荒凉?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来源:Zxxk.Com]文章作者最后写道:“由此,我也体会到潜口民庄设计者的一片苦心。”你能说出设计者的苦心吗?•那些仿建的建筑就是现代人想要挽留住历史与文化的曾有过的辉煌的一种方式吧。读了这篇散文,你除了获得了有关老房子的知识外,你从文中还感受到什么?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作者把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优美典雅、富有感伤气息的语言,描绘了徽州古民居的历史沉浮与变迁,在时代的更替中,老房子的颓势已不可避免,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明日之花表现出由衷的无奈与感叹。写作特色:•本文是一篇学术散文随笔,在艺术表达上主要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