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世界上最纯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而《地震中的父与子》则是贯彻单元主题的佳作,通过叙述洛杉矶地震中一对父子身上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赞扬了父子身上面对困难充满自信、不屈不饶的精神,也表达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重点分析课文的第1-10自然段,感知父亲的心情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亲面对困难时候的自信与坚强,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父子间的深厚情感。基于上述对于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预设为: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句子,感受父亲的心情变化以及爱子情深。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朗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复述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帮助;讨论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课堂的活动。几种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可以再课堂上发挥很大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学。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互助、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他们自学的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以父亲的心情变化为线索,以父亲挖掘时的场景为重点,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1、直观图像,导入新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文的学习规律,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在课堂伊始,我首先会板书“地震”两个字,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的感受,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地震的小短片,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震撼。当学生们沉浸在这种悲痛的氛围中时,顺势导入课文的学习:是的,地震是残酷而无情的。然后又这样一对父子,在地震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着课文一同去认识那对地震中的父与子。2、检查预习,通读全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因此,对于字词的学习,我会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做。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声地自由读文,然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说一说本课有哪些字是容易书写错误的,哪些词语是不容易理解的,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的汇报展示。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我再进行纠正字音,进行字形辨析,帮助他们识记和巩固。师生共同合作,解决字词障碍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对课文的多次感知后,能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进入第三个环节:导学结合,精读分析首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想一想:父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交流,学生能分析出开始时父亲的心情是绝望的,后来因为想起了了和儿子的那句“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和你再一起的”又重燃了希望。因为父亲的心情变化时本文的一个重点,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的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变化。接着追问学生:父亲重燃希望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的4-10自然段,找出对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说一说从中的体会。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对比围观的人的态度和父亲的态度,进一步感受父亲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