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几个认识问题许亚平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之前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教学设计有不同的层次,上位的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中位的是编写教材、教参,下位的是制定课时计划、设计课时教案。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最日常的工作之一,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需要理论支持,也离不开实践反思与经验积累。任何设计都不是纯技术问题,其中一定蕴含着某种思想观念。教学设计更是如此。不同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有差异,因而影响到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处理、活动安排以及方法策略的选择或开发,并直接反映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教学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要明确教什么学科、教什么人。分学科教学,是因为不同学科各有自己的特点,教学应当各为其主;分学段分年级教学,是因为不同学龄的学生各有学习特征。因此,教学必须始终坚守“学科”和“学生”这两个基本立场。(一)立场的迷失“初中物理教学”包含“初中”“物理”和“教学”三个词素,构成“初中物理”和“物理教学”两个基本概念。“物理教学”意味着“教学物理”而不是研究物理;“初中物理”意味着教初中内容、初中学生。这些好像是废话,但很重要,教学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这些。在物理课堂上,老师们绝不会去教语文或数学,但在教学方式上,极有可能将物理当作语文或数学来教。物理学科有自己的特征,听说读写不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式,逻辑推理与运算也少不了,但并非是物理的核心要素。数学在于数,物理在于理。比如,小学和初中数学中都有物体运动的问题,小学生就会做较难的“行程类”数学题,如果在物理教学中仍然纠缠于这类计算,无疑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初中物理,主要应该让学生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知道速度的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等等。再如,有老师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虑,爱祖国、爱科学的名人故事讲得信马由缰,或为联系科技热点考虑,高铁、航天的视频放得意犹未尽,又或为激发兴趣考虑,魔术、情境表演热火朝天……然而物理主题呢?应学的基本知识呢?被淹没了,被虚化了!这些都是学科立场的迷失。学生是成长、发展中的人,什么时候可以学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在初中课堂,老师们绝不会去教高中甚至大学的物理内容,但在教学要求上,极有可能“看高”“看难”。比如,有老师误读“未来发展”,起始年级就瞄着升学考试教,或误读“培养能力”,以为难题能造就天才,又或误读“熟能生巧”,笃信“题海”能能成就考试……然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呢?学习也可以“跨越式发展”吗?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立场的迷失。(二)立场的融合立场支配行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教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问题。要站稳学科立场,必须把握学科特征;要站稳学生立场,必须了解学生特点及其学习特征。1.学科特征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的源泉,也是物理学科的特征。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物理,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无论是从学科立场还是学生立场来看,物理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实验。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实验教学的弱化与异化,突出表现为讲实验多、做实验少。究其原因:一是认为开展实验(包括各种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会占用很多讲解、做题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实验资源匮乏,实验准备麻烦,不如做题、讲解来得省事,而且并不影响应付现行的考试。这些认识与做法,偏离了物理教育的本真,极大地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教育培养功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好好体会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断,他指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物理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是实验活动,但并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或探究,而是包括一切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活动。2.学习特征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特点及其学习特征,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