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5篇材料]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这是一座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她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是一座集桥、岛、隧于一体,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她的设计寿命达120年。这是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工程,33节沉管在最深45米深的海底滴水不漏,成就了颠覆教科书的工程神话。她的名字叫港珠澳大桥。在具备通车条件半年后,《科技创新与品牌》独家专访了建造这座世界奇迹之桥的岛隧工程建设团队,为读者还原这座世纪工程的创新之举――当原始人第一次推倒大树过河时,他们绝对不会想到,这种被后世称为“桥”的东西,居然能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上个世纪开放的年代,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占全国9.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海岸线旁拓出了一片改革发展的热土。被人们称为“珠三角”的珠江三角洲,位于XX省中南部的珠江入海口。现在,这里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实就历史而言,国人对这片区域应该并不陌生。700多年前,宋代大臣文天祥曾在这里有过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诗句中被称为零丁洋的伶仃洋,将珠江入海口分隔成东西两岸,香港在东,珠海及澳门在西。珠三角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珠江两岸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岸,与香港交通联系不便成为影响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整整20年,整个珠江口仅有一座跨海的虎门大桥来承担两岸交通,现代版“过伶仃洋”,就必须通过这座大桥。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当年流行的口号并非臆想或鼓噪。1983年,建造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的构想最早由一位香港企业家提出,大桥的建成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和便利,例如在交通方面,从香港到珠海的公路交通将从三四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从世界第一石拱桥赵州桥,到堪称艺术品的卢沟桥,古往今来,中国的桥梁艺术和技术,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要将这个“战场”从河流延伸到大海,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连施工中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证。发展是硬道理,需求也是硬道理。2002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一2002年刘晓东32岁,当年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工作的他成为陪伴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时间最长的设计者之一。刘晓东梳理除了一个港珠澳大桥的“孕育表”1987年,珠海开始酝酿开辟珠港跨海通道;1992年3月,《伶仃洋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编制;1997年12月30日,伶仃洋大桥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立项;2002年初,伶仃洋大桥因故迟迟未建,香港方面再次提出建桥事项;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论证报告完成,兴建港珠澳大桥具有必要性;2003年8月,粤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展开工程的前期筹划;2005年中,确定单y桥型和港珠澳三地落脚点;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和巨额的投资以及7年建设的时间相比,港珠澳大桥从动议到落地,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因为它花了26年。即使再伟大的工程,也是方案设计先行。在大桥正式开建6年之前,刘晓东就开始负责港珠澳大桥前期研究工作。10年时间,他专注于港珠澳大桥项目研究及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方案深化研究和主体工程初步设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那个时代的发展特征一样,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高铁这张国际名片熠熠生辉之前,中国建桥人早已在美国、巴拿马、印尼等国建起了一座座令世人叹服的丰碑。但从珠海的喇叭状海口看出去,美国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巴拿马运河的第三桥、印尼马都拉海湾大桥都只不过是“众山小”而已。尽管中国建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