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A.商品输出B.鸦片走私C.军事进攻D.迫签条约解析: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即材料所说的“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答案:B2.导学号9254002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方并没有诋毁中国民众,鸦片战争期间也确实存在此类现象,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说明民众由于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而认为鸦片战争和自己无关。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解析:材料中已经明确说明这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题干中的关键词“领事”“裁判”,可知这指的是领事裁判权,属于司法主权,故选C项。答案:C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台湾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等多方面原因,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大的增长。西方国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开放的程度不够,因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中国进一步对西方开放。故选B项。答案:B5.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巴特勒上校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所怒斥的犯下滔天罪行的“文明人”指的是()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61年”“火烧圆明园”,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C项。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故D项错误。答案:C6.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的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D.按当时的国际法,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有一定责任解析:“日虽竭力预备战守”“谁先开仗谁先理诎”,说明清政府已觉察到日本要发动战争。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7.梁启超认为:“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B.允许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乙未和议”应是近代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94年为甲午年,因此乙未年应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895年,“乙未和议”是指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内容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8.导学号925400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