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D)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对“協”字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题干中的“三耒共耕”可以推断出①②表述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对井田制的耕作方式的阐述,因此③正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王”指当时的商王,他大令众人“協田”,可以说明④正确。故选D。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B)A.炭化谷粒B.稻谷遗存C.贮粮窖穴D.猪骨骨骸解析: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A、C和D项局限于黄河流域,B项是长江流域的特点。所以本题选B。3.下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D)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解析:根据材料“逢年过节时……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结合所学可知,牛耕文化受到民间重视,体现了牛耕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现的是与牛有关的表演,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表现的是与牛有关的表演,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排除。4.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B)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题干信息“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这指的是筒车。它可以采用水力引水入田,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本题选B。农业基本模式为小农经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A、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题干没有涉及其他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故不选D。5.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唯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A.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B.只适合南方水田C.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唯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说明传统耕作技术成熟,故A项正确。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B项中“只”字绝对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没有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C)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7.《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D)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