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开创了王位世袭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实行了禅让制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解析:选A启这一做法不再是禅让制,而是继承了王位,中国开始确立了一个新的制度——王位世袭制,答案是A项。2.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先代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王族D.功臣解析:选C周王室姓姬,兄弟与姬姓都属王族,故C项正确;兄弟与姬姓不属于先代贵族、少数民族及功臣,故A、B、D三项错误。3.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A“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周的分封制使地方诸侯国相互征伐;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5.《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解析:选B“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项。6.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解析:选D“家天下”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是世袭的,“公天下”则是指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现象,故选D项。7.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解析:选A根据“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指唐朝的三省制,故A项正确。8.三省六部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解析:选D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完善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政治民主;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9.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清代解析:选C从材料“行中书省”可以判断是元代的行省制度,C项符合题意。10.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解析:选A据“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11.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解析:选C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