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小石潭记》分值:30分时间:30分钟一.(2015届陕西中考)经典诗文默写(10分)(1)树木丛生,。(曹操《观沧海》(2)兴,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其真无马耶?。(韩愈《马说》)(4),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5),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6),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7)客路青山外,。(王湾《次北固山下》)(8)望长城内外,。(毛泽东《沁园春雪》)(9),是跳舞,是音乐,是诗!(郭沫若《雷电颂》)(10),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答案】(1)百草丰茂;(2)亡,百姓苦;(3)其真不知马也;(4)白头搔更短;(5)塞下秋来风景异;(6)呼尔而与之;(7)行舟绿水前;(8)惟余莽莽;(9)那是自由;(10)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二、(2015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小题。(13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凉)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为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B.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小大之狱8.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9.翻译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答案】6.D7.B8.B9.(1)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2)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而没有依附。【解析】6.【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掌握。A:代词;语气副词C:于是,就;竟然。D代词;助词,的。【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B项:目的不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而是要表现人的快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三、(2015年中考四川广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