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对此,某著名经济学家曾评论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解析: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某著名经济学家的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B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A.对内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政策,因而C项符合题意。答案:C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目标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结合题干材料分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B项没有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邓小平的本意是要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答案:C4.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答案:C5.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粮票是中国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导致商品短缺的见证。1993年,“票证经济”的落幕,表明我国迈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6.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表明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尚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7.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B.国家逐渐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