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B)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2.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C)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故选C项。3.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C)A.注重社会和谐B.强调以民为本C.主张以德治民D.宣传克己复礼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治理民众,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利于社会和谐,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指民为重,君为轻,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B项错误。D项是孔子礼的体现,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D项错误。4.《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B)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君贵民轻解析:荀子说:“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所以,如果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荀子的精辟论述,告诫所有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由此可知,荀子主张施行仁政,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二者的主张共同点是(C)A.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B.运用礼法惩戒人性之恶C.主张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向善D.主张提高道德的自律性解析:“性善论”“性恶论”都是从根本上要求人向善,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主张。6.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B)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解析: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和“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选B;“仁政”主要指宽厚待民,民贵君轻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材料未涉及,排除A;材料反映了父子君臣的等级秩序,排除C;秦朝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指导思想,排除D。7.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C)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解析:本题材料“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排除。8.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C)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孔子主张“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