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精编精选二、散文(一)重阳节过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来说,就是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妍丽。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她异于其他。别的叶儿过秋枯落,而她偏偏在这时候红得鲜妍,就是由于她耐得住风霜交加。她能经得起秋之摧残,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正是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她。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的清脆的声音,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但它的内心是不是发红,不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这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是那么显明,那么毫无掩盖的表现了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有人说:枫叶虽红,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喻离别,把枫叶比做血,当然这是因人的特定的心情而产生的一种感受。但从我来看,说肃杀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肃杀之气呵!一想到枫叶,我便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第2段开头加横线的句子用了一个词,使前后两段文字衔接紧密,文意连贯。这个词是“”。2、第3段中加点的“这”指代“”。3、第5段作者在展开联想时,“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以此赞颂他们“”的优秀品质。(用文中词语回答)4、全文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最后点明主旨。下列在意思上与结尾句子中“她斗西风血点儿红”联系最紧密的一句是()A、她能经得起秋之摧残,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B、(她)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C、她是那么显明,那么毫无掩盖的表现了自己的色彩。D、如果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肃杀之气呵!5、从结构上看,上文以为线索。(用文中词语概括)6、与上文运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组文章是()①海燕②枣核③听潮④小橘灯⑤荔枝蜜⑥白杨礼赞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二)、乌篷船在“①”的水乡绍兴,你随处可见墨黑发亮的乌篷小船在玉带似的江河上悠哉悠哉地行驶着。这乌篷船,绍兴人又叫脚划船。船篷是用两层竹篾编的,船身很窄。绍兴人出门,很喜欢用它作交通工作。乌篷船既载过鲁迅的童年,也载过祥林嫂的悲哀如今,它又载些什么呢?为寻求答案,我专程去绍兴,在柯桥镇上雇一只乌篷船,顺着小清河,直划杜浦——闰土故里。船家是位六十开外的硬汉,他说了声“坐好咧”,就一划一蹬,小舟便飘摇而前。田岸上的虫鸣鸟叫声,般公的划桨声,甚至鱼虾的过网声,都能听得真真切切。两岸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厂房,枕河而筑的“晒台”民舍,整修一新的唐代古纤道和偶尔驶过的白帆纤船,及那十里一市的商贾盛况,让人既体味到“②”的优美意境,又领略了泽国今昔的许多民风习俗。船过绍兴仓安门外,船家已热得冒出一层薄汗,便脱去上衣,光着背边划边和我们聊了起来。船家叫严光大,已造起六间晒台高楼。大儿子儿媳在村办工厂做工、二儿子二儿媳妇在上海搞建设。两兄弟每年给老的敬养费不少于万元,可老汉却照旧去划船。“乡下人闲不得,闲适多了反而生病。我划乌篷船,一来活活筋骨,二来可赚一碗老酒,省得去破费儿媳们的钱。去年我替企业运货,每天往返绍兴、肖山,少说也有百十元。我家三代划乌篷船,爷爷爹爹划得个叮当响,唯有我划来个金窝窝。”船家笑着,一脸的满足。正午时分,我们到了杜浦。杜浦,紧靠杭州湾,村外是一片沙地,有六道防护林带,林带中间种着碧绿的西瓜。大家在瓜埂上悠悠漫步,寻找着少年鲁迅和“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的足迹,想亲眼看到一只偷吃西瓜的猹。一位在瓜地摘瓜的大爷笑着说:“过去这里萧索荒芜,小畜牲自然也很多,如今咱杜浦机器隆隆、高楼幢幢,哪里还藏得了猹呢?”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我们的乌篷船返航了,为观赏水边的黄昏景色,大家动手推开乌篷。于...